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离哈里斯、特朗普竞选辩论(美国时间下周二)还有两三天,现在来看看辩论前的选战局势。

说实在的,近期的美选,局势超沉闷。自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哈里斯(和副总统候选人沃尔兹一道)仅仅与CNN记者做了一次访谈。此次访谈,无论从记者角度讲,还是从被访问者角度看,都远不是最高水平。以国际观察家的角度来看,几乎无一精彩之处。

当然,这次访谈话题的安排,主要是面对美国国内,要为了让过去三年半几乎寂寂无闻的哈里斯,在两个多月前刚刚替换拜登充当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以后,多一个机会在全国媒体上露个面,系统性地重申一次自己的承诺。

但除了这次较为平淡的访谈,民主党的选战就显得更加平淡。相比它募捐到的那么多经费(远比共和党多),不知何故,它近一两个多星期来竟然提不出任何新语汇或新桥段,制造不出更出彩的社会影响,大有遭遇声势瓶颈的状态。它对选民,似乎没有更多的话要说了。

直到上周末,才传出一则比较令人震惊的消息。那就是前副总统——老牌共和党鹰派人物迪克·切尼宣布此次大选将投票给哈里斯。

相比之下,特朗普一方,无论正面负面(甚至往往是负面),却总能制造些戏剧性情节。比如不断在集会上做荒诞可笑的发言(毕竟他已78岁了),或与执行公务人员发生争执、冲突,或接纳原属民主党阵营的反对派,或用粗鄙、歧视的语言对待女性(在这一点上,特朗普的副总统竞选伙伴万斯堪称天才)。

有最新民调数据显示,特朗普的获支持占比,在有的摇摆州,竟依然压倒民主党对手(以前是拜登,现在是哈里斯),在另外一些摇摆州,一个月前哈里斯获得的领先占比,也出现了下降。

从美媒上发表的观察者言论来看,此次大选,谁胜谁负姑且不论,一定是势均力敌,双方比分(选举人票)相当接近的一次。有人甚至将此次选战比作“电话亭里拼刀子”,谁都难以施展。

由此亦可见,民主党虽一贯标榜其多元化代表性,它骨子里,还是挺“精英”的。它善于迎合各种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善于标榜个体“自由”。但面对学历较低、只追求安稳生活的群体,尤其是感到自己的小日子受到了威胁的人们,却并没有那么大的感召力。

而特朗普,尽管身负多项重罪指控,尽管在获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大会上无一共和党前任总统出席(以示支持),尽管演讲水平平平,且充满谎话、胡话、语无伦次的话,却仍然有接近一半的选民觉得他更有资格当总统,这又是为了什么?

在抨击拜登当局(哈里斯是其中一员)制造通胀的演说里,特朗普屡屡宣称一旦他上台,会使这种物价、那种物价“大幅下跌”(tumbling down)。有些许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承诺,假使实施,必将会造成巨大经济灾难,而且事实上,由于种种利益牵制,也实施不了。但还是有那么多人对他报以热烈掌声。为什么只有靠说这样的话才会博得这一部分选民的欢迎?

语言是思想的边界。两党的选战辞令,其实反映了激烈竞争中的两种不同的秩序定义。

民主党的秩序观,没别的,就是美国政治的“去特朗普化”,或没有特朗普的美国政治。无论自由派还是保守派,别的不管,先把他干掉再说。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一些里根、布什时代的共和党人(如切尼)现在出来支持哈里斯的缘故。

这也反映出,在他们看来,特朗普的存在,比2016年特朗普与希拉里竞选时更加危险。那时他们看特朗普,只不过是一个说话、做事有时过激的“野路子”。但经过了2020-2021年特朗普竞选失败后的闹选活动,特别是20211月的国会山骚乱。再加上极右派传统基金会的以基督教民族主义为基调的《2025计划》,他们已把特朗普视为对整个美国制度的挑战。因而无论是对前副总统、共和党人切尼,还是对前众议院资深议长、民主党人佩洛西,干掉特朗普,是保卫宪法和国体的需要。在这个时候他们必须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而特朗普的秩序观,在很大程度上都不能说是共和党全党的秩序观,首先是为了宣泄他自己和为他喝彩的那些人的悲情。之所以他把美国描绘得比现实更衰落、更危险,之所以他要削减美国的一切国际承诺,之所以他要做出“闯王来了不纳粮”式的竞选承诺,目的,就是利用那种民间郁积的不满情绪把自己顶上权力顶峰。

从哈里斯所代表的立场出发,特朗普的秩序观就是“反秩序”,或打乱既有秩序,因此是不能被允许的。但从支持特朗普的那些人的立场出发,现存秩序已让他们太压抑、太失望。有一个特朗普出来替他们闹一闹,至少让他们心里能快活一下子,为什么不呢?

不过,作为局外人,还是不得不抱着一种理性的冷静看待特朗普现象。不管他怎么闹,他终究闹不成,就像美国历史上的历次闹事那样,比如谢司起义(Shay’s Rebellion1786-1787)。这个制度是不会允许有人闹大发的。

一个竞争性社会的题中必有之意,就是永远会有落伍者和失败者。当失败者的领袖,不大可能有成功的逻辑——除非有越来越多本来应该是成功者的人沦落到了失败者行列之中。

社会的疾速变化,以及它的各种社会实验,是会制造一群又一群的失败者或牺牲品的。美国从来都不会怜惜它的牺牲品,更不会有任何体制性的解决方案去抚慰他们受伤的情感与心理。

话题:



0

推荐

张晓刚

张晓刚

22篇文章 27秒前更新

曾经为《中国日报》评论撰稿人。后长期就职财经服务业。

文章